[摘要]1867年筹议海防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熟察海疆形势,妥筹御敌之策,于本年十月初旬,据侍郎文祥、侯荫长、薛焕、丁宝桢、英桂、崇实、国藩、林鸿翱等,奏请设立海防
1867年筹议海防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熟察海疆形势,妥筹御敌之策,于本年十月初旬,据侍郎文祥、侯荫长、薛焕、丁宝桢、英桂、崇实、国藩、林鸿翱等,奏请设立海防衙门,以专责成。议者以海防为当今至计,当规画全局,分条缕析,择要施设。如设立海防学堂,制造轮船、枪炮,选拔人才;又筑炮台、修铁路,以资联络一气。并请拨帑银数百万两,兴办水师,以资弹助。此外,沿海一带,应设巡船巡缉,以杜鸟粪入侵之患。此举旨在加强海防,保卫国家安全,以应万变。
筹议海防折出现在《辛丑条约》签订后。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第六款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允许各国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驻扎军队。这一条款使得中国海防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开始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筹议海防的建议。这些官员包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们主张加强海防建设,提高军事实力,以抵御外来侵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筹备,清政府于1885年正式设立了海军衙门,统一负责海防事务。
筹议海防折是这一时期清政府内部关于海防建设的讨论和决策的记录,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对海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1867年筹议海防折》是清朝末年的一份重要奏折,由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于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撰写。该折主要讨论了海防的重要性、现状及改进措施。
以下是《1867年筹议海防折》的主要内容:
1. 海防的重要性:曾国藩强调,今日之计,以修筑海防为第一要务。他指出,自同治元年(1862年)以来,敌人屡次犯我东南沿海,如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均对海防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海防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2. 现状分析:曾国藩在折中详细分析了当时中国海防的现状。他认为,中国海防的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沿海港口众多,但防守力量薄弱;二是舰船装备落后,难以应对现代化的海战;三是海关税收减少,影响了海防经费的来源。
3. 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曾国藩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加强海防军事力量,购置先进的舰船装备,提高海军的战斗力;加强海岸防御工事的修建,巩固海防阵地;增加海关税收,以扩大海防经费的来源。
此外,曾国藩还强调了海防与塞防的关系,认为在加强海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陆防的重要性。他主张在加强沿海防御的同时,积极筹备陆上防御力量,以应对可能的敌人入侵。
《1867年筹议海防折》是清朝末年一份重要的奏折,体现了曾国藩对海防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远见卓识。该折的撰写,对于推动中国海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公众号获取实时房价信息
海南房产咨询师